【天商好老师】专注为教育 科研结硕果——记我校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张彦青教授

来源:  作者:  编辑:孙佳欣  发布时间: 2018-06-26 浏览数:

与她初次见面,刚刚上完实验课的她眉眼间略显疲惫,却仍旧散发着神采。她从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方面的研究,以我国特色资源酸枣、天津市常用食用菌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她先后荣获天津商业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曾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她,就是我校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张彦青教授。

潜心研究,助力产学研合作

出于对酸枣的浓厚兴趣,早在2007年,她便开始了与酸枣作伴的日子。她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燕山、环太行山区、天津蓟州和北京部分地区的酸枣生长多且品质优异,是优质的区域性道地药材,利用好这一优势可以为京津冀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然而漫长的研究之旅却不是一帆风顺,张彦青最初主要做酸枣仁以及酸枣果肉方面的研究,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单一研究,她感觉自己的思路被限制住,无法再进行下去,甚至陷入了自我怀疑与困惑中。为了破除僵局打开局面,她积极和业内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和企业研发人员进行探讨。这种交流探讨最终让她开拓了思路,重拾了信心。“我们要综合利用酸枣资源,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酸枣叶可以做成酸枣叶健身茶,果肉做成各类酸枣汁,比如发酵饮料和酸枣固体饮料,酸枣仁中提炼出的有效成分比如脂肪油、多糖、皂苷等可以入药。”思路打开后,她越做越有兴趣,越做越感觉酸枣是一个宝库。她说,“希望能把酸枣做成自己一生的事业,能够持之以恒的研究开发,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将其打造成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亮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京津冀特色药食同源的物质进行开发。”除了对酸枣本身的研究,她还想到了与企业合作,打造酸枣的产业联盟,实现产业化的无缝对接,由此服务区域经济,带动京津冀周边地区的酸枣产业发展。

不仅是酸枣,张彦青还以天津市常用食用菌为研究对象,开展系列研究。她申报的天津市常用食用菌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研究与开发、食用菌冻干产品规模化生产技术开发、食用菌产业升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等课题并成功结项;依托研究申请了“一种制备高纯度姬松茸多糖的方法”、“一种褐蘑菇多糖的制备方法”两个发明专利;采用先进的冷冻干燥技术,对食用菌进行精深加工,开发冷冻干燥新产品,解决食用菌鲜品货架期短的难题,优化食用菌市场产品结构,对食用菌行业技术进步和食用菌冻干新兴产业培育起到推动作用。

甘于奉献,科研突破有成绩

“在大家的印象中,大学老师是非常轻松的职业,有节假日和寒暑假,但是我从未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寒暑假”,张彦青说。从2002年来到学校至今,包含2016年赴美出差,她从未离开过学校超过二十天,她把绝大多数时间留给了实验室、奉献给了学校,她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即便是周末和寒暑假也不例外。有一次为了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直到除夕那天,她依然在实验室挑灯夜战。年复一年,她却从未感到厌倦。她说,“三十年也过了一大半,三十年如一日对于我已经并不遥远。”在工作中坚持做一件事很难,但她还是脚踏实地去做。“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没有努力,何来契机?”多年如一日的付出让她享誉社会,她受邀成为现代药物与临床的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同行评议专家、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

对工作倾注大量心血的张彦青,牺牲了陪伴家庭和孩子的时间,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一次次咬牙度过难关的坚持让她收获颇丰,在药食同源活性物质评价及质量评价领域,她已发表文章80余篇,其中30余篇为SCI 收录。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完成天津市成果鉴定一项。她和天津凯方食品有限公司合作进行酸枣果肉的开发,作为科技特派员给他们提供咨询和帮助,应用生物技术进行酸枣果汁加工,提升了天津蓟州区酸枣汁加工水平,对培育蓟州区酸枣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平凡伟大,桃李树下育英才

在三尺讲台的16年,源于张彦青对教学的热爱与坚持,更是她教师生涯的真实写照。她是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的教授,课堂上,将课程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中,将自己的一些科研体会和实际应用的例子传递给学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教师的工作既平凡又光荣,和学生们在一起很开心,看到学生们成长更开心。”

教书育人之外,张彦青还是农产品高值化加工创新团队带头人。“要让身边的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对于团队里的年轻老师,她尽心尽力给予帮助,引导他们勇于探索、承担风险和寻求挑战。她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短期内往往看不到成效”。当一些年轻老师感到焦躁时,她会耐心引领和指导,与他们相互合作、共同成长。对于团队里的学生,她坚持因材施教,打开他们的研究思路,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她说,“有些学生性子急,我便时常提醒他们慢一些。而对于做事慢的学生,我就拿着‘鞭子’在后面督促他们。”在带领学生的过程中,张彦青不断思索并改进教导的方式,“开始时,我教导他们方式比较严厉,希望能够在实验室树立铁的纪律,后来意识到只靠‘一条腿走路 ’是不行的,学生需要我去欣赏和尊重他们。所以我现在刚柔并济,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这边是铁的纪律,那边是爱的精神;这边是高标准严要求,那边是内心深处对学生的关爱与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实验室培养的学生都十分优秀,“我们的目标是把本科生当硕士研究生培养,把硕士研究生当作博士研究生来培养。”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周她都会挤出时间给研究生开例会,并让研究生轮流汇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得益于日久天长的锻炼,实验室研究生在参加工作面试用英语进行汇报时,用人单位深表诧异,而学生只是回答“我们习惯了”。而这一句话蕴含了张彦青老师多少心血与汗水——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脱颖而出,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考博士的过程中逆袭成功,张老师深感欣慰,她说学生的成长就是自己的快乐。

“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张彦青老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奋斗征程中,也深感每前进一步的努力和艰辛,所以越走越敬畏,但也越走越坚定。以梦为马,游必有方,行胜于言,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感动与收获,她还将不断前行,继续着未完待写的梦想征途。(校报记者许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