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党的建设与党史故事思政课重点实验室落成揭牌一年来,参观、学习达2000多人次,成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活化党史学习教育的新窗口、新平台。
加强统筹谋划,打造高水平“三化基地”
一是定好位。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在市教育两委的直接指导、支持下,将其定位为立足天津、辐射京津冀、面向全国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基地、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长效化基地,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实验室建设。二是定好向。学校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把关定向,要求把实验室教学作为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以实验室建设为支撑,加强学术研究;推动实验室建设迭代更新,与学校老字号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有机结合,粘合更多社会资源。三是定好标。学校强化资源投入,在行政办公楼一楼划拨440平米的场地、先后投入130余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实验室建设。明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多部门联动协作,组建由36名思政课教师、52名马理论研究生组成的编委会,负责编写高质量党史党建故事;以“引领伟大复兴的百年先锋”为主题,先后制定20多稿设计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初心使命。

精心编选生动鲜活故事案例,让百年党史“活起来”
一是坚持正确党史观指导。故事编写组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广泛查阅资料、搜集素材、确定选题,调研走访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纪念馆、郝家桥革命历史纪念馆等2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得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南湖革命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周邓纪念馆等场馆,以及渤海永利等老字号企业的直接支持。二是坚持“四个认同”方向目标。以讲好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中苦难辉煌的精彩故事,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目标,精心选取蕴含着独特党史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素材案例,在确保权威性、严肃性、代表性的前提下,力求生动鲜活、直观丰富、鲜为人知,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细节透视大时代,实现党史教育知情意信行的统一。三是坚持学术研究有力支撑。发挥党史党建学科优势,吸收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挖掘史料资源、呈现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编写组精心选取100个故事案例,涵盖了党的建设布局的各个领域、百年党史的四个历史时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求索奋进的艰辛历程,映照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同时,编写组特意选取、撰写了300个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在实验室设立专区,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的责任担当、人民情怀、历史主动。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日常开发利用“火起来”
一是实验室建设成果显著。经过不懈努力,实验室建成了一个展览展示主空间、一个线上故事展示主门户,编纂了一本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的案例故事集,培养了一支善讲能讲的宣讲队伍,开发了一个人工智能体“小商”,并将实验室纳入了特色马院建设的33个实践教学基地体系,直接孵化培育了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三等奖、天津市第二届基层理论宣讲员大赛二等奖、天津市学校思政课教师磨课练兵优秀示范课、天津市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公开课大赛一等奖等多个优秀获奖作品,成为环境育人新阵地、教学活动新平台、铸魂育人新课堂。二是服务功能更加强化。实验室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新支点,接待和平区、北辰区、武清区、红桥区等20多所中小学参观研学,开展多场次现场教学、集体备课、党团日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新载体,接待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新华社、央广网、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等50多个社会团组学习参观,得到一致好评,并以此为契机,与和平区委、红桥区委等达成实质性合作协议意向。三是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实验室落成之际,央广网、天津日报等主流媒体就给予了报道关注,成为校园师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打卡的新地标。2025年6月,齐霁教授在实验室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中国禁毒之路》摄制组采访,在CCTV4《国家记忆》专栏中播出。《天津教育》杂志以《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为题专题报道实验室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天津电视台在实验室拍摄了《培育“强国之师” 筑梦津门教育》教师节专题片,实验室影响力不断辐射扩大。

下一步实验室将继续为全市思政课教学、党史学习教育赋能增力,积极申报高层次文科实验室,编写完成第二期“老字号中的党史党建故事”专题,压茬推进线下展览更新与线上实景虚拟展厅建设,探索AI赋能新形式,服务更多大中小学师生和社会各界,努力打造思政课建设的“红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