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天商
首页 > 媒体天商 > 正文
人民网报道我校通过老字号专项工作赋能教育教学创新实践
2025-11-28

11月24日,人民网报道我校老字号专项工作赋能教育教学创新实践。

报道原文如下:

老字号遇上Z世代 一场高校与老字号的“双向奔赴”

人民网记者 郭维瑾

2025年11月24日15:37 | 来源:人民网-天津频道

木板拓印的杨柳青年画色彩未干,老字号创意设计草图又铺满桌面……“如何用创意为老字号赋能?”是天津商业大学学生近期讨论的热门话题。

作为天津市大学生工业与艺术设计竞赛承办校,该校连续2年设置老字号专项赛道,贡献近千项创意,在今年的“大创”项目中,老字号相关立项占比高达15%。

企业现场成了“第一课堂”

“同学们,看这三条红色折纸小鱼,像不像温馨团结的一家人?将来,它们会化身研学材料包,让孩子们在动手间,触摸企业背后的温度与故事。”

在天津力生制药“三鱼书院”,一场为老字号赋能的“头脑风暴”正酣。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津门老字号标识的设计者唐琳从企业经典的“三鱼”商标讲起,瞬间点燃学生们的思维火花。

唐琳(左一)以“三鱼”折纸为例,讲述文创设计思路。人民网记者 郭维瑾摄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三鱼’的立体拼图,拼出一部力生的奋斗史!”

“对!还能开发成系列文创、表情包,让老字号‘圈粉’年轻人。”

……

一方讲台,两方师长。

在企业展馆中,企业老师解析文化底蕴,学校教师点拨设计要领。从“自力更生”文化墙,讲到道具布景方式;从医药产品矩阵,讲到包装设计与展示陈列;从IP形象“鱼小乐”“鱼小美”,讲到文创设计的核心关键词……一个个“金点子”在交流中破土萌芽。

这样的场景,在天津商业大学已成常态。

近年来,天津商业大学深挖老字号“富矿”,与100余家老字号建立合作关系,将“第一课堂”搬进生产车间、非遗工坊和品牌展厅。

“为什么老字号能延续百年基业?因为它有独特的价值观、经营观、管理思想及产品追求等商业文化基因。”在唐琳看来,老字号不仅是商业资源,还是文化载体,是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的有力抓手。

从“做作业”到“解决真问题”

“以前做作业,最看重‘颜值’,现在我会先思考:什么样的文创能承载那份独特的工艺和传承?”在企业展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许菁菁亲手折制了“三鱼”正痛片老包装,并现场提出文创设计思路。

许菁菁(前排右三)和同学们学习折制“三鱼”正痛片包装。人民网记者 郭维瑾摄

“这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是聚焦企业的‘真需求’,把设计从‘作业’变成‘解决方案’。”今年,许菁菁为老字号设计的2个IP形象被企业采纳,她告诉记者,“在老字号企业里上课,能加深对行业‘真需求’的理解和判断,设计不再只是‘作业’。”

“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唐琳坦言,在“学校主导、企业协同”的项目式教学中,教师更需扮演好“引导者”角色,既要呵护学生的实践热情,更要适时穿针引线,将散落的“实践珍珠”,串成系统的“理论项链”。

为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动态匹配,该校不同课程分别从老字号管理创新、IP形象设计、AI赋能、装备创新设计、品牌设计与传播、权益保护等多角度进行案例教学,已形成50余项优秀案例,赋能教学过程。近三年间,该校有30项老字号主题项目获中国国际创新大赛省级以上奖项,涉及泥人张、永兴德、天宝楼等多家老字号企业。

特色路径培育时代新人

“我们要像范先生一样,勇敢地走下去。”近日,大型原创话剧《商道之范旭东》在天津商业大学科学会堂上演。

《商道之范旭东》演出现场。天津商业大学供图

从把课堂搬进老字号,到承办“老字号创意设计大赛”,再到将老字号创始人的故事搬上校园舞台……天津商业大学正持续深化“红色文化铸魂、商业文化育德、实践场景赋能”的育人理念,探索出一条“老字号赋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为老字号注入发展新活力”的特色路径。

“该模式的核心创新,在于打破了高校与企业的‘围墙’,构建了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共生体系’。”天津商业大学副校长齐恩平介绍,该校依托商务部老字号协同创新中心,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平台,通过“老字号项目进课堂、设计竞赛、人才定向培养”等多层次、系列化、常态化活动,建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机制,将高校与企业的关系从“临时支持”升级为“共生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老字号需求,创建更多微专业或在微专业中增设老字号相关专项项目。”展望未来,齐恩平表示,将积极拓展与京、冀区域老字号的交流互动,寻求价值共创机会,探索高等教育赋能京津冀区域老字号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责编:孙一凡、陶建)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作者:张孟凯 编辑:张孟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