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生团队】奔赴不屈北川 助推羌绣传承——记我校管理学院“羌城记”暑期社会实践团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作者:王心悦  编辑:王琳  发布时间: 2019-09-23 浏览数:


2018年8月4日,一行人顶着炎炎夏日,从天津一路向南,来到一座曾遭受重创却依旧生生不息的县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由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彭妍及6名管理学院本科生组成的暑期实践团队以“羌城记”为主题,在四川进行历时7天的实践活动。他们深入北川羌族人民的家中,真实了解汶川地震后羌族人民的生活,研究助推北川沧桑巨变的动力,以小见大,记录改革开放40周年及汶川地震10周年来羌族人民涅槃重生、羌族文化创后重建的历程。经济、政治、文化是互相支撑与渗透的,团队希望通过了解震后北川各方面的发展,回到实践的最初目的——透视羌族文化发展十年之路。

走进北川  体悟变迁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实践团队深知只有重温历史、重现场景,才能更好研究北川跨越十年的变迁,于是北川地震遗址、5.12汶川地震纪念馆、新生广场与北川巴拿恰成为他们第一站的参观地点。从纪念馆中的断壁残垣,看至巴拿恰繁华的商业街,实践团队亲身感受北川从满目疮痍的灾区到欣欣向荣的热土这一巨变,在叹息地震对家园破坏的同时,也惊叹于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

作为羌族的血脉,羌族文化在北川重建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于这点,羌族人必定有着更深的感触。他们计划第二步要了解十年来羌族文化的故事。团队了解到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作为政府积极组建灾后恢复重建的代表性项目,全方位展示了羌族文化的特色,便以此为基点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对羌族草编文化产业开发项目的工作人员、羌族草编的传承人王兴碧女士进行采访,通过她的经历详细了解地震后羌族草编文化在政府一系列帮扶下的重建与发展的过程,认识到国家及当地政府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的积极作用。而通过汇德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洪永香女士的介绍,他们对民俗博物馆的概况有了较为详细的认知。在对地震亲历者的采访中,实践团队成员也进一步了解到,汶川地震后国家对灾区重建的大力扶持,感受到了北川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亲习羌绣  寻计发展

通过在北川羌族民族博物馆、北川巴拿恰以及石椅羌寨的参观学习,实践团队对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初步认识,这也正是实践内容的重中之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实践队计划以羌绣为典型代表,通过多方面了解考察,总结思考羌族非遗文化在地震后恢复发展的历程。为此,他们来到下一站——羌绣传习所。有别于一些机器生产品,传习所内的羌绣全部都由手工制作,一针一线耗时虽长,却也因此造就羌绣的精致与美丽。为亲自体验羌绣独特的魅力,实践团队队员积极学习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羌绣缝制。繁复精美图案背后是细密紧实的针线与耗时费工的制作,经历长久的摸索后,队员们终于褪去生疏与笨拙,在刺绣同时,感受到凝结在羌绣背后的心血,以及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

羌绣的精美深入人心,但产品的销量却始终平平,为追本溯源,实践团队最后一站来到经济发达的成都,进一步研究羌绣推广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孟德芝女士进行采访,对成都竹编进行参观,实践队成员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对比,分析出双方存在的差距,进而找寻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不足。他们发现羌绣销售存在宣传力度不到位、本身使用价值较低等问题,从而得出“应加强羌绣的宣传,拓宽制作思路,更加贴近生活”的结论。

团队认真钻研、积极研究的态度也给到访地的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实践过程中,团队不仅耐心细致地了解羌绣历史以及国家目前的保护政策,还勤奋好学主动要求进行羌绣学习,对羌绣的传承和发展有积极影响。”北川羌族自治县伊珎羌绣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昌敏给予暑期实践团队队员高度评价。

足履实地  助力传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发现羌绣的发展瓶颈后,为更好地宣传羌族文化,将羌族独特的羌绣等文化产品介绍给更多人,暑期实践团队在实践结束后与北川羌族自治县伊珎抢修有限公司达成文创产品合作意向,开设羌绣文创产品店铺,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和传统手工艺技术,设计形式多样的羌绣产品。现在名为“羌羌羌”的微店已经上线,实践团队希望通过线上售卖羌族文创产品,加强大家对古老羌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实践团队还致力于羌绣的媒体宣传。队员发表期刊文章《羌城记 保护非遗之路》1篇,现已刊登于《当代旅游》2018年3期;线上微信推送8篇,阅读量高达1314次;获省市级媒体报道3篇。举办分享会、摄影展各1场,制作视频记录片2个……队员们通过多种方式,用最大范围分享实践成果,宣传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出力献策。

团队始终将此行研究目的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当中,合理安排行程,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目的地,并采访了大量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看、听、想等多方式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价值,并将所得运用于实际,促进羌绣的发展。实践队以北川为基点,研究北川震后十年里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快速发展背后强有力的支撑,做到了将实践目的与实践内容相统一。(校报记者 王心悦)